满文斗,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传统文化研究社顾问、博鳌国际地理标志发展大会高级顾问、中国教育网络电视台国学台顾问。黑龙江省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石油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北京市西城区书法家协会理事,2013年在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全国“铁人杯”书法大展中担任监审委员,并被授予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书法进万家”活动先进个人、中国重阳书画展“当代书画十佳”称号。其书法从“二王”一脉书风走出,偏重继承。文化底蕴丰厚,多书写原则自作诗词联赋,诗书交融,相映成趣。近年潜心研究创作《素书珍藏册页》《中国古代十大名赋》《中国古代十大散文名篇册页77《批注祖父百年诗文合集》以及《萧太后河二十二景原创诗词楹联书法作品》等。原创书法作品《马家湾诗草》获“第七届艺术朝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原创文艺作品征集和展示活动”一等奖;原创书法作品《马家湾闲赋十首》,获2023年影像北京全市书法作品展获二等奖。被评为“首都最美家庭”、北京市朝阳区群众文化带头人。“萧太后河廊道景观二十二景原创诗词楹联书法展及群众文化活动”被朝阳区立为2024年文化事业类项目。创作的丈八书法作品《刘禹锡●陋室铭》被人民大会堂收藏(收藏证书编号1894)。
诗书合璧
——读满文斗“萧太后河廊道景观诗词楹联书法作品”组诗
文/孟云飞
近期,我品读了滿文斗先生关于萧太后河的部分诗词、楹联和书法作品,颇受教益。

▲对联 经纬通萧 35X180cmX2
释文:
太后运粮,包容交汇,千帆南北通经地;
老翁垂钓,闲逸纵横,一线东西纳纬天。
满文斗是一位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独特文化视角的诗人,以深情的笔触和独特的视角,描绘了萧太后河的美丽与神秘。在他的笔下,萧太后河不再是一条单纯的水流,而是历史的见证者。满文斗通过生动的描绘和细腻的刻画,将萧太后河的历史厚重感和文化内涵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诗中,他运用丰富的历史典故和传说,将萧太后河与辽代历史紧密相连。这些历史元素与萧太后河的美景相互融合,展现出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他的诗不仅重新审视了萧太后河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也用一个独特的视角来思考河流与人类文明的关系。在他的描绘下,萧太后河不仅仅是一条自然景观,更是一个人类文明的载体,它见证了中国历史的变迁与沧桑,也承载了我们的文化传承。
▲双雁儿·铜帮铁底 64x180cm
释文:
铜帮铁底遍沉钿。盗宝探,哪来船?黒泥黄土护堤沿。铸泥胶,壁垒坚。 花蕊雨摇笑河川。史脉络,远香传。几番清秽洗新莲。藕连天,换旧颜。
满文斗还是一位造诣深厚的书法家,幼承庭训,酷爱书法,临池不缀,先后师从俞承荫、沈重诸先生,笔耕四十余载。他诸体皆能,尤以行草书见长。其行草书那柔中带刚的正侧锋转换,那疾滞跌宕的起伏连绵,那断金切玉的俏丽洒脱,那删繁取简的峻利疏朗,无不彰显着二王一路之风范,既深入传统,又出古入新,业已成显明的自家风格——不疾不厉而风规自远。
▲对联 百船争渡 48x180cmx2
释文:
半壁听风,一方豆腐传宫殿。
百船争渡,十里河床入锦城。
满文斗的书法作品熔古铸今,既有传统的韵味,又有现代的创新。其书法风格独特,笔触细腻,每一笔、每一划都经过精心的推敲和演绎。他书法的形式变化较多。用笔、结字与布局考究多趣,让人耳目一新。其装祯的新颖典雅,古色古香的边绫点缀,更衬托出作品的隽永与书卷气息,品之有味,唇齿留香。他对于书法的执着和热爱,使他的作品充满了灵性和生命力,其书法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他的作品不但兼具“二王”的劲健,米芾的骏快,王铎的奇纵,又具有时代气息。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价值观,同时也展示了现代人的审美追求。他这种书风的形成,绝非仅仅是天赋与灵感的使然,乃是数十年踏实如一朝乾夕惕的结果。
▲定风波·武基凝翠 59x180cm
释文:
太后河边古韵诗,迎春门下道武基。老者京腔言幸意,回忆,南洼稻米对山池。 铁画三张街巷显,入眼,蒸馍绣缎酒香饴。百态人生今似古,目睹,家门凝翠盛逄时。
满文斗诗书兼善,这几十幅书法作品全部是他自己的诗词楹联作品,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在华夏文化的瑰丽画卷中,书法与诗词楹联都是璀璨的明珠。它们同为艺术的表现形式,却有着不同的表现力和魅力。然而,在满文斗这些诗词楹联与书法之间的关系,并非独立存在,而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

▲七律 五集奇石 96x180cm
释文:
元成八百武基传,逢五邻村赶集喧。
异彩映湾镶苇岸。奇光补坝对河鸢。
南来绸缎东来米,北送山珍西送毡。
寺院香熏禅静坐,老君堂侧细观船。
满文斗用了两年多时间,把焕然一新的萧太后河廊道景观的二十二景走了许多遍。反复地考察、了解、研究了这条河的历史文化,以及风土人情、民风民俗、故事传说等等,用内心的感受、敏锐的视角、恬淡的心情、灵动的语言,投入到诗词、楹联的创作中,完成了《满文斗萧太后河廊道景观的二十二景原创诗词楹联书法作品》和组诗《萧太后河行吟》《马家湾闲赋》《马家湾诗草》等百余首的整理、修改、创作,用文化的形式把萧太后河的漕运文化,讲着动人的故事。

▲七律 磨坊话昔 96x180cm
释文:
愁容满目渡河东,杨氏三兄避难穷。
狩猎仅能鱼裹腹,开荒方可粟添童。
石盘托起双轮月,玉腕呼来一树风。
不想沧桑成古韵,今宵磨道奏长弓。
我认为古典诗词,包括楹联,大致要从精致的语言结构、丰富的情感表现、厚重的思想积淀、纷呈的意趣形态等诸多方面去赏读。当然还离不开平仄、格律、押韵、对仗、用典等,最主要的是意境。满文斗的几首诗词楹联,呈现给人许多幅蕴含着古典美的民间漕运、民俗风情、风景悠然的画面,“连舟上岸三杯酒,顺路逛街二尺绸”“一方豆腐传宫殿”“老者京腔言幸意,回忆”“镇水一尊苍月晓,千年巨变静神观”等不但语言丰富、仪态万方,还生动得让人浮想联翩。尤其在《渔家傲•青牛白马》一词中,六十个字的小章,竟然描写叙述了一大段历史进程,将大漠长烟下的一个爱情故事,惟妙惟肖地展现给读者,让人感受到古老的中华民族那种最初恬淡自然的生活状态。且十七筱上声入韵,窕窕袅袅式的爱情与淼淼渺渺般的环境,有机结合,无限美好。想必满文斗在诗词小章、小令方面还是下过一番功夫,有效仿刘梦得"小章优于大篇”之趋。

▲蝶恋花·曲桥清洲 72x180cm
释文:
绿水漂浮驱栈道,回首霓虹,水岸莺栖岛。且踱莲池荷唤早,花摇欲把情郎抱。 满脸呢喃称已老,却撩衣襟,恨不成神蚤。一梦醒来听鸟恼,风光无限前程好。
两者在表现手段和目的上具有相似之处,都强调表现精神内涵和情感体验。他的书法通过线条的勾勒、结构的安排以及笔墨的运用,展现出独特的韵律和节奏感,情感状态和思想内涵。他的诗词楹联则通过语言的韵律、意象的营造以及意境的传达,展现出情感世界和精神风貌。他在书写过程中,通过笔墨运用,注重字形的结构、线条的美感以及整体的布局,使作品更具有诗意和美感,将诗词楹联的内涵和意境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而他诗歌楹联的韵律、意象和意境等元素,为书法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和启示,使作品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七律 樱柳映堤 96x180cm
释文:
风摇长柳岸堤斜,散苇春樱烂漫花。
小岭苍槐寻古事,南湖碧水问今霞。
田翁曲径垂河鲤,村嫂虹桥唤婿家。
不见污泥栖树下,开怀执扇笑烹茶。
满文斗的书法具有动感之美,这是生命的律动!从中可以看出,一个风度翩翩的君子,内心绝非呆愚,而是有深深修养方可的。清刘熙载《艺概》曰:“扬子(扬雄)以书为心画,故书也者,心学也。心不若人而欲书之过人,其勤而无所也宜美”。书法只是载体,所载者必是书家平生修养,而非一技之能。书法是艺术,但,首先是技术,当技术达到炉火纯青地步时就需要有“技外学问”来养了。这里的学问包括国学、绘画、音乐、建筑、舞蹈等。有时甚或还需有儒家的中和,道家的自然和佛家的妙悟。《宣和书谱》曰:“大抵饱学宗儒,下笔无一点俗气,而暗合书法,兹胸次使之然也。”即指此意。所以说,满文斗深厚的学养是他书法面貌的根,是滋养书法的源泉。通过他的这些作品,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诗词楹联的内涵和文化背景,还能够引发情感共鸣,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文化的途径。

▲踏莎行·古河新渡 60x180cm
释文:
浅草河黄,微风柳绿。人来船去艄公曲。辽兵漕运满粮仓,繁华渡口清明录。 碧水流云,青山腾旭。八方游客留芳足。夜临古渡秀灯光,一泉七彩天庭瞩。
概而言之,在满文斗这里,书法与诗词楹联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彼此影响、相互启示,珠联璧合,可谓两者的美丽邂逅。但他是位有涵养的谦谦君子,认为自己无论是在诗歌上,还是在书法方面,抑或是对诗词楹联与书法的结合,都尚有诸多不足之处,所以一直在努力前行、上下求索!艺无止境、学海无涯,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我愿与满文斗先生共勉。我也相信,假以时日,他将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孟云飞 供职于国务院参事室,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作品欣赏
《满文斗原创萧太后河廊道景观诗词楹联书法作品选》

▲对联 点将台 96x180cm
释文:
宋辽对峙,登高点将,燕云三战开粮道;
碑古争雄,奋力清渠,鸥鹭一河盛藕池。

▲七律 花境观鱼 4x180cmx2
释文:
徜徉栈道曲河湾,水色粼光闭月颜。
北岸田园风尽扫,南滩湿地苇应闲。
回眸不见芦招手,凝目方知絮挽鬟。
花戏金鱼同恋影,与君把盏彩云间。

▲七绝 浮花平滩 35X180cm
释文:
浮花倒影碧连天,水色平滩映彩川。
心绪宁和真惬意,人行此处便神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