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民,书法家、诗人、书法评论家,别署亲墨轩主。1966年4月出生,哈尔滨人,现居京。中国书法家协会原副主席、当代书法大家刘艺先生入室弟子;刘艺书法研究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注册高级教师;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书画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企业报书画院副院长;章草书法艺术研究院秘书长;黑龙江省作家协会散文诗专业委员会理事;黑龙江东方学院·建工学院客座教授。
作品欣赏
诗为书胆,书作诗魂
——浅议书法家的文学修养与书法创作的关系
张晓民
当今书坛,何其繁荣,展览纷纭,名家林立。如此鼎盛的书法文化景象,是从古至今历朝历代所没有过的。所以作为书法人生逢此事,我们是幸运的。
书法,作为古代贵族所习“六艺”之一,自周代以来一直为文人士大夫所专属。三千年来,得“善书”之名者,便可标榜于青史,成为后世追捧的旷世贤达。究其原因,这与教育有关。古代能够读书习字都是富家子弟,所以社会上受过教育的文人比例甚小,学而优者经过层层科考选拔方能入仕为官。因此,钟索、羲献、颜柳欧赵、苏黄米蔡等历代名家俱是饱读诗书、胸怀锦绣的历代名臣、文学大家,他们留下的不仅是精妙绝伦的传世书法,更有千古吟唱的诗词歌赋。这也在无形中极大的提高了古代“书法家”的阶级门槛,平民书家在历史上极为鲜见。
随着时代的变迁,教育全民化早已普及,书法作为古代上流社会的小众才艺,已经成为寻常百姓的业余爱好。但问题也随之而来,随着书法的大众化,书法爱好者以至于很多书法名家的文学素养亟待提高。从参观各类书法展览我们不难发现,大多数书法作品的内容还停留在重复抄录古人诗词歌赋的老路,而且抄录出错现象屡见不鲜。这不仅体现了作者的古典文学修养的严重不足,也使其作品的文化内涵变得单薄而苍白。远书艺,近书匠,这是当代书坛的普遍现象,也是传统文化继承发扬的一种遗憾。
书法艺术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文明的传承和历史的积淀。书法作品的创作不应该是毛笔书写技法的体现,而应该是在汲取前人碑帖养分的基础上,充分的展现创作者诗词歌赋文学功底和艺术才情,以笔墨语言抒发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从而写出时代精神,写出个性激情,创作出真正属于自己的,高层次的书法艺术作品。
谈到书法层次,简而言之可分为三层。第一为“书技”层面。第二为“书道”层面,古人云:“道也,进乎技矣”。第三为“书艺”层面,苏轼云:“有道而不艺,则物虽形于心,不形于手”,这说明“书法艺术”需要书写技法与才情抒发的相互作用、相互生发才能实现,不同的层次追求需要个人学养作为支撑方能达到。《兰亭序》之所以能够成为天下第一行书,是与其文字内容和创作状态分不开的。
总而言之,全面提升综合文学素养,养成自创诗文的良好习惯,在书法创作中以文抒怀,以书润诗,诗书合璧,以书卷之气弘扬书法艺术,彰显时代风貌,是成为一名合格当代书法家的必要条件。
注:本版刊出的书法作品内容均为作者自作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