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魏爱臣
九品花开,花开见佛。
近年来,成都市青年书法家协会先后推出了几个重要品牌的展览: “墨光四射”、与湖南省的青年书法展“蜀湘时代”、与山西省的青年书法十人展“山川翰墨”等;今成都市青年书协正式推出公众号:天府青年书法,我们又从中选出近年来成都在全国有影响力的部分青年代表人物,作为公众号的首次网络书法展,贯之以“九品花开”作为主题。
本次选的魏爱臣、代明道、张雁、朱中原、李骉、郭政权、苏志福、何江流、龚斌等九人,他们在真草隶篆行五体及理论学术上,各有千秋。之所以称谓“九品花开”,当然不是指的九个人,而是指的一个群体,就是当前天府青年书法这个群体。以当前大家的状态,都是在“进行时”的修行,还将在书法的道路上深耕,直到“花开见佛”的境界,才能不负初心。
期此花开,引得百花齐放。
02本期点将书家
苏志福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中国书画》杂志社书画院书法家
⊙北京中韩书画家联谊会会员
⊙四川当代书画院专职书法家
⊙成都市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彭州市文艺志愿者协会主席
⊙彭州东湖书院院长
⊙安徽池州杏花村书画院顾问
⊙山东青岛渤海书画院副院长
⊙甘肃敦煌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美术馆副馆长
小楷 杨升庵作品选钞,40cmx70cm,2019年
03书评
起底天彭妙笔 添香国色之花
——兼谈苏志福书法价值的内在审美
文/魏爱臣
我们都知道,天下牡丹有其三,一在洛阳,二在菏泽,三在彭州。而在宋代之前,尚无他者,“牡丹在中州,洛阳为第一;在蜀,天彭为第一。”这是陆游在《天彭牡丹谱》对牡丹之乡彭州美誉。
今天,当代青年书法家苏志福继续吸收着天彭牡丹的精华,续写着妙笔之花……苏志福书法价值的内在审美,在于历史与当代人文的滋养。“岷江不出人则已,一出人则为李谪仙、苏坡仙、杨戍仙”。今天,我们仅放眼成都的北面,从郫县到彭州再到新都,状元杨升庵,文豪艾芜,革命家李一氓,书画家余中英,川剧男旦祖师阳友鹤等璀璨明星层出不穷,足以让我们对这一带的文脉刮目相看,耳濡目染环境的熏陶给苏志福的文化根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彭州文庙街上有着四个超过三尺的大字“万仞宫墙”,自幼对他的启发,及至成名之后,他在甘肃兰州敦煌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美术馆办个展的时候,他仍然没有忘记对彭州的回报,他用“天彭墨韵”四川苏志福书法作品展作为展名就足以显现出他流淌在骨子里东西,通过书法线条来展现。
苏志福书法价值的内在审美,在于碑帖与民间书法兼收并蓄。晚清已降,碑学崛起,百年来碑帖融合成为四川书法取法的重要价值取向。其中谢无量的天真烂漫之姿和灵气对他的书法风格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他以谢无量为基点,取法乎上,上追北碑秦汉,兼容魏晋,尤其在北碑墓志浸淫最深,达到痴迷的地步,这也为他的楷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近三十年来,随着考古的推进以及文物出土的大量出现,中国书法的第三大源流写经残纸等民间书法成为当代书家追逐的主要对象,苏志福敏锐的追时代但不时尚,他追古但不泥古,在古人之法上掺今人之意,特别是他的小楷吸收了民间意趣,这就是我们能够从他的书法中,既有古韵又能看到时代的气息。
苏志福书法价值的内在审美,在于对内的深耕和对外的寻屹。天府文化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书法风格有着典型的“灵气”。黄宾虹当年在四川写生时也有“入蜀方知画意浓”之说,后来就有了成大艺术家者必来蜀的传说,再后来又有人不出川则已,一出则必惊人。苏志福从彭州起底,转益多师,志于道、依于仁、游于艺。积极向何应辉、洪厚甜、戴跃、刘新德等当代的蜀中名家求教,而且还放下姿态,不断地向新都、龙泉、资阳等地书家交流。当今书法风格上,北方雄强豪放,江南娟秀多姿,蜀中灵气险决,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不局限于四川,负笈北上,放眼全国,拜胡抗美、曾翔为师,正是有了这种眼光,他的书法风格为之一变,融蜀中灵气与江南清秀、北方质朴于一身,他才能走出四川,他的妙笔才可能“添香国色之花”。
苏志福书法价值的内在审美,在于以骨立人,以气增韵。黄山谷有言,士大夫百事可为,唯不可俗,俗则无药可医。书法上更是如此,一粘俗字,终生难去。他深谙其中奥妙,常讲写字必先做人,做人必立其骨。故他的书法,初见通篇,文气粲然,气质沉毅;再观其貌在帖,神采飞扬;细观肌肤之力,骨力劲健,基本上形成了挺然稳健、灵气清秀、朴拙率意的书法风格。尤其小楷,取法钟繇、右军、大令,以《宣示表》《黄庭经》《洛神赋十三行》为基,深得魏晋笔法及神韵,动辄数百逾千,其笔力自始至终不怠。昔赵子昂日书万字,唯见史载,未睹其迹。今天苏志福小楷书法,取精用宏,朴华兼得,此笔力过人,诚不易也。
苏志福书法价值的内在审美,在于道无古今,悟在当下。他以其孜孜不倦的探究,不舍经年,今天已卓然立于天府书坛。我们看到他的书法虽然在技法上达到一个成熟的阶段,但他并没有把他作为炫耀的资本。他以此为起点,悟道了更深层次的书法本质,他常跟我说,无道则书境难高,无技则书迹难美,他的书法再上个层次,不是技法能够解决的,书法本质在于道,而这个“道”非读书修身不能入其内。这种精神和意趣,在更多层面上使得他对书法创作保持着一种审美认知,即将书法创作作为一种人生之道和文化建构的重要支撑,而不是作为一种谋求功利的工具,对于这一点他有着清醒的认识。
文外质内,起底天彭妙笔;
华表璞里,添香国色之花。
是为序。
戊戌寒露后两日于九合堂
04苏志福作品欣赏
魏碑 不解无需联 136cmX67cm 2015年
小楷 《心经》 22cmx136cm 2015年
蔡楠诗《唐寅溪山叠翠卷》130cm×57cm 2016年
隶书 陈子昂文《九陇县独孤丞遗爱碑》178cm×144cm 2018年
魏碑 郭印文《游大隋山》 180cm×98cm 2018年
魏碑 花舞人间 68cm×270cm 2018年
小楷 杨升庵石斋曲集选钞 34cm×42cm 2019年
小楷 杨升庵小令作品选钞 34cm×42cm 2019年
楷书 杨升庵作品 34cm×136cm 20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