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在汉语言领域,有一位大师被人们称为“汉语语言学之父”“百科全书式学者”“中国语法学的里程碑”,他就是王力先生,季羡林说他是“中国语言学界的泰斗”,叶圣陶称其为“学界楷模”,在教育界他被公认是“大师的缔造者”。
盛夏时节,笔者有幸到访了王力先生出生的故居。古朴的砖瓦与古旧的陈设,无声诉说着一代汉语文学大师激荡人心的人生。我上学时读的课本之一就是王力先生的《中国古代汉语》,在这片简朴而充满人文气息的空间里漫步,王力先生的形象逐渐鲜活起来,其励志故事、卓越贡献与深刻哲思,都如同一幅长卷在眼前徐徐展开。
王力故居位于现广西博白县的一户农村家庭,不富裕的家境并未浇灭他对知识的渴望。年少时,他白天在店铺帮忙干活,夜晚便借着微弱的灯光如饥似渴地读书。因家中图书有限,他就四处借书抄书,每一页泛黄的纸张都凝聚着他对知识的执着追求。
在故居的一间房间里,码放着十四个大书箱,这也是王力先生走上治学之路的见证。青年时代王力先生曾经受聘于临乡的一个偏僻的山村的李氏私塾任教,一天在村中一户学生的家中,王力偶尔看到在一间偏房里杂乱的堆着十几个书箱。爱书如命的王力便径直打开了书箱,不由得惊呼:“哎哟,哪来的那么多书!我从未见过!”箱中经史子集齐全,天文地理、医卜星相并陈,还有大量极好的注疏本和书籍主人的读书笔记,其中也不乏他未听闻未见过的书。于是王力迫不及待且带着几分腼腆问学生:“空房里堆的这些书是谁的?能借给我读吗?这些书乱堆着没人管,就会给糟蹋了”,学生答复说,这些书都是其父留下来的,其父是清朝的贡生,是个有名的文人。一聊,学生和王力家还有亲戚关系,又深知老师是个爱书之人,便爽快应允把这十四箱书悉数交给王老师。从此,王力以这十四箱书为基础,办起了“民十书社”,当时只有高小学历的王力,殚精竭虑苦读了这十四箱书,凭借顽强的毅力和过人的天赋,他在艰难困苦中自学成才。后又得到同乡资助,走出山村得以进入大学深造,从此在学术的海洋中尽情遨游。从偏远小城走向学术殿堂,王力用汗水与坚持书写了一段励志传奇,为无数寒门学子树立了榜样。
王力在汉语文学领域的贡献与成就,犹如璀璨星辰照亮学术天空。在语言学理论研究方面,他深入剖析汉语的语音、语法、词汇系统,撰写了《中国现代语法》《中国语法理论》等经典著作,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汉语语法体系,为汉语语法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汉语史研究上,他系统梳理了汉语从古至今的演变脉络,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从语音的发展变化到词汇的新陈代谢,在《汉语史稿》等著作中都有着详尽且深刻的论述,让人们得以清晰地窥见汉语发展的全貌。此外,他还致力于推广普通话和汉字简化工作,积极参与语言规范的制定,为提高国民语言素养、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承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学术成果不仅推动了国内汉语文学研究的发展,还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影响,让世界看到了汉语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底蕴 。
王力先生能成为一代大师,绝非偶然。在学术追求上,他始终秉持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为了考证一个字的读音、一种语法现象的源流,他常常查阅海量文献,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反复推敲论证,力求得出最准确的结论。这种对学术真理的执着追求,让他的研究成果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同时,他还具备开阔的学术视野,既深入钻研中国传统语言学,又积极吸收西方先进的语言学理论和研究方法,将二者有机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学术风格。此外,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也驱动着他不断前行。他深知语言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将个人的学术理想与国家、民族的文化发展紧密相连,以传承和弘扬汉语文化为己任,一生笔耕不辍、诲人不倦。
走出王力故居,心中充斥着满满的正能量和感慨。王力先生的励志故事、辉煌成就与崇高精神,是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当今天我们环顾当下,科技飞速发展,教育资源日益丰富,然而像王力这样的大师却难觅踪迹。这一现状值得我们深刻反思。笔者以为,一方面,时下功利主义盛行,学术研究中浮躁之风蔓延。缺少了王力先生那种穷其一生专注于汉语文学研究的执着以及对学术的坚守与热爱。另一方面,现代教育体系在培养模式上又过于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人文素养的全面提升和创新思维的培养。缺少王力先生那种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开放的思维方式。此外,当代学术学科细分越来越细,跨学科交流相对不足,从而也难以像王力先生那样从多学科视角进行综合研究,如此也影响了创新性成果的出现 。
王力先生的价值不仅在于学术成果,更在于他以现代视角重新定义了汉语的学术地位,让中国语言学真正跻身世界学术之林。他的研究成果至今仍是汉语研究的根基,而其治学精神也成为后世学者追寻的标杆。
拜谒先生故居既是对过去的缅怀,更是对未来的期许。期待在新时代,为孕育新的学术大师创造良好的环境,让汉语文学研究薪火相传、弦歌不断。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