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春新书《沈鹏艺术研究》出版发行
洞见沈鹏的诗词笔墨世界
——李建春新书《沈鹏艺术研究》读后
高 昌
《沈鹏艺术研究》 李建春 人民美术出版社
经人民美术出版社精心策划,李建春先生所著《沈鹏艺术研究》今年郑重付梓。这部严谨翔实的著作既是对沈先生的热忱礼敬,也为传统文化的悠悠长河引入一泓源头活水。9月26日,在“纪念我们的沈鹏先生”系列活动中,该书举行首发仪式,学界同仁、艺苑名家与文化爱好者齐聚见证。
沈鹏先生以92载人生深耕艺苑,品高学富,艺道双臻。作为中华诗词学会名誉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他在诗词与书法领域并立而行、勇敢探索,成就卓然。
论其诗词,沈先生从不作个人小悲小喜的浅吟低唱,而是以“探微烛隐”的敏锐,直抵人类精神深层:既有“宇宙无限”的苍茫浩叹,也有“人生无常”的哲学深思,更聚焦“人类命运”的严肃命题,字里行间满蕴家国情怀与历史厚重感。格律严谨的旧体诗,名章荟萃,典故活用见学养;灵动自由的新诗,如《蝴蝶兰》,以“含苞—绽放—留香”层层诠释生命境界,皆为融情于物的佳作,广布艺林而脍炙人口。
论其书法,先生更以“汲古出新”的卓识钩深致远,沉潜探赜,别开一鲜活生面。他的笔墨并不囿于单一门类滋养,而是将儒学的温润中和、西方哲学的理性思辨、乃至音乐与舞蹈的流动韵律进行了大胆而和谐的融会贯通。观其草书,线条如云行水流,传递出力透纸背的沉实,展现出“一气呵成”的通畅,枯湿浓淡间仿佛无声的弦歌,抑扬顿挫着墨色生趣和节奏韵致;品其行楷隶篆诸体,结字端稳中别具清鲜,暗蕴传统法度的深厚根基,时见个性表达的鲜活灵动。而在笔墨实践之外,他更以《书法创作论》《沈鹏书学论稿》等著作,构建起独具格局的书学体系,实现了创作与理论的双峰并峙,为后学立下一方可望亦可及的艺术坐标。
本书作者李建春先生,是诗书画印领域的研究者与践行者,现任中华诗词学会理论研究与评论部副主任,深耕传统艺术理论梳理与当代转化,对诗词格律、书法美学有系统认知。尤为难得的是,他曾与沈鹏先生合著《诗以言志》(2019年中华书局版),朝夕探讨间,近距离体察先生的艺术理念与人生境界。这份“亲炙之缘”,在沈老赠予李建春的一首诗中得到了生动印证——2018年5月,时年87岁的沈鹏先生曾饱含期许地写下:“鲁迅精神警后人,千钧笔力铸刀痕。再传呐喊呼声劲,吾与贤君李建春。”诗中不仅将李建春视为可托付斯文的同道,更以“贤君”相称,还把他的名字嵌入诗句之内,足见对其学品艺品的推重。这份超越年龄的渊深风谊,让李建春笔下的《沈鹏艺术研究》既延续了忘年交中的精神默契,又规避了某些艺术研究常有的疏离感,一扫隔靴搔痒之弊,尽显亲和圆融、通透灵动,最终成就了一部兼具学术深度与人文温度的力作。
此次编撰,李建春以“切要详明、言之有据”为准则,从沈鹏先生数百件作品中遴选代表作,收录他此前所撰二十余篇经学界检验的精华文章。翻开书页,从《雨夜读》的意境品鉴,到《寄江油李白纪念馆》的艺理剖析,从书学思想“原创力”的解构,到鲁迅诗文鉴赏对于“沉郁与诙谐”的解码,每一篇章皆如与先生围坐对谈,引领读者悟笔墨之妙、入沉思之境。
沈鹏先生曾提出“弘扬原创,尊重个性,书内书外,艺道并进”的艺术主张。这一理念对于书学和诗学的创作实践颇有启迪,而对于从事艺术研究工作也同样具有深远的意义。建春先生的研究既有基于笔墨实践的深切共鸣,更有超越笔墨层面的心领神会,展现出深厚的学术素养与开阔的精神境界。本书最独到之处,在于打破“诗论”与“书论”分离的传统,以“诗书互证”为脉络。以《以杜甫诗论浅析沈鹏书法的“别开异径”》一文尤为精彩:作者借力杜甫《戏为六绝句》中的诗学观点,从“别裁伪体”与“转益多师”这一辩证关系入手,探析赓续传统的睿智取舍与海纳百川的融通气度,为理解沈鹏先生的书学理念开辟了新的视角。书中更精选沈鹏先生亲笔手稿、信札、楹联作配图,读诗时可观笔墨走势,品信时能悟书法之美,“诗中有书、书中有诗”的呈现,让先生儒雅谦和的艺术风范跃然纸上,鲜活展现其“艺术知音”与“身边哲思”的生动形象。
一书在手,可观诗书合璧之雅,可悟艺道融通之妙,可感治学立诚之忱。《沈鹏艺术研究》不囿于艺术评论之集合,更如一把开启艺境奥秘的钥匙——它引领读者走进笔墨的深度,感受情怀的温度,最终洞见心灵的光彩。
新书作者
李建春,1960年生于山西长治,字向聃,号缶皮、问梅亭,中华诗词学会理论研究与评论部副主任、中国国家画院沈鹏创研班成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荣宝斋沈鹏诗书研究院理事、中国大众文化学会文艺人才专家评委等。获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艺术奖、获“2011中国书法十大年度人物”、获2015“北京市职工艺术家称号”。中华书局出版《诗以言志》(与沈鹏先生合著)、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沈鹏艺术研究》《李建春书法论文集》、荣宝斋出版社出版《荣宝斋书谱古代部分毛公鼎》等著作。
书评作者
高昌,1967年生于河北辛集,1985年毕业于河北无极师范学校,1989年毕业于河北大学作家班, 唯一一位既入选《诗刊》杂志“青春诗会”、又入选《中华诗词》杂志“青春诗会”的诗人。现任《中华诗词》杂志主编、《中华辞赋》编委、中国文化报社理论部主任、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委员等。新旧体兼写,新旧韵并用。认为作诗须见本心、生真趣,不媚不随、不囿不执、不涩不滑,走光明路,写温暖歌,做干净人。著有《山水一痕》《高昌诗词选》《我爱写诗词》《人间至味淡于诗》等四十余部。
(信息来源于《北京晚报》)